基礎排版體裁的主要元素
基礎排版體裁的主要元素如下:
- 完成尺寸與裝訂邊(中文書籍直排為右側裝訂、橫排為左側裝訂)
- 文字書寫方向(直排或橫排)
- 版心與完成尺寸的相對位置
- 頁眉與頁數位置
決定版心除了在頁面中設定長方形的空間外,也有著供內文、標題、圖片配置做為基準的格子設定。其格子設定於中文排版原則下,內文必須依照格子進行配置。在文章僅由漢字構成的狀況下,行首、行尾對齊版心邊界是中文書排版重要的原則。但在與西文混排、或配置標點禁則處理時,為遵從本項原則,內文可不按照格子排列。
本文書整理了中文(漢字)書寫系統於排版上的需求。一方面說明需求事項以明確描述中文排版之需求與問題;另一方面也提與既有標準(如萬國碼)的對應,冀求透過本文書能在實作層級更能有效地促進實現。
本需求文档由W3C国际化工作组与W3C HTML5中文兴趣组共同发布和审阅。若对本文档有任何建议或反馈,欢迎通过我們的GitHub專案提交issues或pull requests。同时也欢迎使用public-zhreq@w3.org(订阅)与public-html-ig-zh@w3.org(订阅)进行关于本文档的中文讨论或public-i18n-cjk@w3.org(订阅)进行关于本文档的英文讨论。
欢迎同时查阅本文档的英文(English)版本。
如果您希望对本文档进行意见反馈,请提交一个github issue。如果您无法提交github issues,您也可以通过以下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反馈。请使用[clreq]
作为您的邮件的标题开头。为了方便大家跟踪您的意见反馈,请单独提交每一个意见或者以分开发送单独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每一个建议。您的每一个建议对我们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编辑草稿方式发布的文档还没有通过W3C会员流程的认可。这是一份文档草稿并且会被不断更新。请暂时不要正式引用本文档。
本文档遵循W3C专利政策(2004-02-05)。W3C为工作组的产出成果维护着一份公开专利披露列表,此页面也同时涵盖了专利披露说明。若个人发现其有包含必须声明的专利信息,必须按照W3C专利政策第六章节披露此信息。
本文档遵循W3C流程文档(2014-08-01)。
This document has been merged with the English version at https://w3c.github.io/clreq/.
每一個文化群體都擁有獨自的語言、文字、書寫系統。將個別書寫系統得以在虛擬空間再現,對文化資產的承繼而言,是資訊傳播技術的重要責任。
作為實現這個責任的基礎,本文書整理了中文(漢字)書寫系統於排版上的需求。一方面說明需求事項以明確描述中文排版之需求與問題;另一方面也提供與既有標準(如萬國碼)的對應,冀求透過本文書能在實作層級更能有效地促進實現。
中文排版有別於其他體系,主要特色在於以下各點:
中文排版主要使用的文字為漢字。
依照各地的通行標準,中文所使用的漢字主要又分為繁體字與簡體字。前者又作正體字、傳統漢字等,主要通行於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後者又作簡化字,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星馬地區。本文依筆畫多寡與部件結構為區別,統稱為繁體字與簡體字。
不同地区所使用的字形有差异,各种字形与万国码位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需要依赖处理系统和字库来呈现。本文主要探究中文排版,對此不做詳述。
中文排版除了漢字外,也使用標點符號。也會與阿拉伯數字、拉丁文字、希臘文字等外文混排。
漢字有著正方形的文字外框。於文字外框的正中央,有著比文字外框小的字面(反過來說,字面的上下左右與文字外框之間,有稍微比字面大的若干空白)。中文標點符號的尺寸多與漢字一致,寬高相等,部分標點(如刪節號等)則佔用一個漢字高、二個漢字寬的大小。
文字尺寸則為文字外框的尺寸。此外,字幅則是依照文字排列方向的文字外框大小,為文字的寬度。
漢字依行排列文字,原則上文字外框彼此緊貼配置,稱作密排。
從活字排版時代起,漢字無論直、橫文字外框彼此緊貼配置適於閱讀。但活字排版依照文字尺寸不同,各號數之字型原模不同,字面也隨之不同。目前數位字體僅採取單一原型,當文字尺寸放大時,有時需要調整字距。然而,中文漢字字體面率一般較日文字體小,除非在特殊狀況下,不需特別處理。另當文字尺寸縮小時,若為向量字體,則需要補正資訊來調整文字線幅;但有部分字體在文字尺寸較小時,會以點陣字體呈現,此時就不需另外調整。
依照內容的不同,也會採用以下方式排列:
於各字之間加入固定量的空白來排列文字,稱作疏排。書籍排版上,遇到以下狀況時,會採用此排列方式:
平均分配字距,使文字列兩端能夠對齊行首與行尾。中文排版時,由於使用的漢字與標點符號皆為正方形,自然會使得文字列對齊行首與行尾。該種排列方式,主要應用於:
減少字與字間的字距,使得文字外框一部份重疊,稱作紧排。這種處理方式,主要應用於:
中文排版時,主要使用的四種字體為:
這四種字體於書籍排版上有其常見之使用方式,下列各節分別敘述其使用情境。
宋體,又稱為明體或明朝體,是中文排版最常使用之字體。
普遍使用於內文文字、標題與注釋。當應用於標題時,通常會特別加強字重,令其與內文有所差異。
楷體為帶有書法形態、手寫筆觸之字體。
主要使用於標題、引言、摘句、對話、內容出處等,與內文有所不同的段落上。但因為與宋體近似,故少用於強調。
由於楷體保留了書法筆觸,普遍用於公文書、教科書之內文字。
黑體主要應用於標題、圖說、對話之人名。內文中也會使用字重較粗的黑體作為特定文字的強調、著重。
傳統印刷品少有使用黑體作為內文文字者,但受到萬維網、數位出版的影響,也有少數書籍開始使用黑體作為內文字體。
仿宋體的字體形態介於宋體與楷體之間。常用於引言、摘句等與內文區隔的段落上。
中文書籍排版依以下順序設計:
書籍多數僅使用一種基礎排版體裁,雜誌則會使用上數種。
但儘管書籍僅使用一種體裁,在實際頁面的設計上,如:目錄、索引等頁面,會基於基本排版體裁重新設計。索引等頁面採用不同排版體裁設計的案例也相當多,直排書索引也會以橫排或者多欄排版方式設計。但在設計上,版面尺寸等依然不出基礎排版體裁。
雜誌則因為內容不同,排版體裁多變,文字大小、欄數依照內容不同會有所變化。
基礎排版體裁的主要元素如下:
決定版心除了在頁面中設定長方形的空間外,也有著供內文、標題、圖片配置做為基準的格子設定。其格子設定於中文排版原則下,內文必須依照格子進行配置。在文章僅由漢字構成的狀況下,行首、行尾對齊版心邊界是中文書排版重要的原則。但在與西文混排、或配置標點禁則處理時,為遵從本項原則,內文可不按照格子排列。
作為書籍基本設計而成的排版體裁稱為版心,版心的設計元素如下:
本部分說明如何以版心作為基本排版體裁來設計各頁面。
決定版心尺寸
決定相對於印刷版面,版心的配置位置。版心配置位置的設計順序有著以下方式。
一般而言,版心多置放於印刷版面的的正中央,然後依照版心尺寸不同,向上下、左右調整。這種設計方式主要承襲自活字印刷,但於桌上排版,則多以印刷版面計算與版心尺寸四方邊界之差為之。
版心於設計時需考量以下事項:
以成人為讀者製作書籍時,文字尺寸一般為10.5pt(≒3.7mm)與9pt(≒3.2mm)為多。除了特殊書籍外,最小也要有8pt(≒2.8mm)。
中文活字尺寸以「號」為單位,又分新舊兩種寸法。可完整對應美制的「點」(point),分別如下:初號=42pt、一號=27.5pt、二號=21pt、三號=15.75pt、四號=13.75pt、五號=10.5pt、六號=7.875pt、七號=5.25pt。新五號四行=36pt、新一號=24pt、新二號=18pt、新三號字=16pt、新四號=12pt、新五號=9pt。
一般內文主要使用五號字(10.5pt≒3.7mm),而報紙、雜誌則使用新五號字(9pt≒3.2mm),兩種皆常為使用。而一般內文字最小使用到六號字(7.875pt≒2.8mm),若小於此尺寸,由於漢字結構複雜,則難以閱讀。
一行的行長應為文字尺寸的整數倍,各行的位置盡可能頭尾對齊。
中文在不與西文混排的狀況下,所使用的文字外框皆為正方形,除段落最後一行不對齊外,各行行首、行尾皆需對齊,這是重要的排版原則。
行與行之間的空白(行距)除特別狀況外,皆需保持一致。
在繁體中文排版,字間的注音符號可能會超入行距空間,而翻譯書籍亦可能使用類似日文排版的ruby文字,此時行距仍需保持一致。當文書需要配置這些元素時,於設計版心之階段就須考量到這些要素來決定行距。
版心之行距多半介於文字尺寸之50%–100%之間,當行長較短、或文字尺寸較小時,行距設定也會相對較小。反之,行距一般不會超過文字尺寸,就算超過文字尺寸,也不會因而增加易讀性。
指定版心的方法中,有著不以行距,而是依行高來設定的方法。行高就是彼此鄰接的兩行的基準點到基準點之間的距離。基準點依照處理方式而會有所不同,直排時行左右的中央線,橫排時為行上下的中央線。當配置的文字全部尺寸相同時,有著以下關係:
中文的文字書寫方向,分為直排與橫排。其中,繁體中文出版品適用直排與橫排;簡體中文出版品則多為橫排,直排書籍的案例極少。
傳統上,中文書籍以直排為主,繁體中文通行地區較大程度地保留了這項傳統。然而,近年隨著翻譯或中、西文混排等書籍的數量增加,加上文書處理軟體的預設文字書寫方向的影響,橫排也逐漸成為主流。在台灣,公文、自然科學類書籍等使用橫排居多;而文學作品,如詩、小說等,仍以直排為主。直排仍為繁體中文通行地區的重要文化表徵之一。
一份印刷品中,原則上會選用統一的文字書寫方向進行排版。但直排印刷品中,頁眉、圖說、表格等多會混用橫排。同時,部分頁面,如參考書目、註釋等亦可能使用橫排呈現。
直排與橫排的主要差異點,列舉如下:
中文傳統上僅使用直排,當文字需要橫向排列時,採用每行一字、由右向左的規則,且不分欄,形成視覺上由右向左的橫排,此為直排的特例。過去常見於匾額、報紙、雜誌的標題,目前多為由左而右的橫排書寫方向取代。
西文字母或阿拉伯數字,採用此配置時,需使用與漢字相同尺寸、字幅固定的等寬字體,而非比例字體。
數字於直排行內橫排,原則上不超過一個漢字的字幅。這是從活字印刷時代起,每行寬度固定所致。故直排時,西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橫排不限於二位數,但原則上不能超過一個漢字。現代常見的用法還包括[3.0]、[A+]、[2B]等。
中文書籍無論直、橫排大多不分欄,這項處理多來自翻譯書籍或參考日文書籍之排版方式,故承襲日文排版需求。
中文標點符號的排版在各地區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中較顯著的差異係其字面分布——繁體中文多使用符號居中的字形樣式,而簡體中文多使用符號尾隨受注文字末端的字形樣式,並依直、橫排有不同的處理。下文將詳述繁、簡中文標點的異同及準確的配置方式。
在繁、簡中文排版中,標點符號的字面分布與形態差異為二者主要的分歧點(詳見節)。進行版式配置時,需要多加留意。
中日韓越意音文字標點符號有地區上的字形與形態差異,但萬國碼並未對其區分字碼,標點多有共用。通常,排版時使用相應的字體進行配置,或由排版引擎自動調適。
本節主要基於中國大陸的《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及台灣教育部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008年修訂版)。前者屬推薦標準,後者主要用於規範教科書等教育書籍,對一般出版品不具強制性。
點號相對於標號,用於表示語句的停頓或暫停。分為句內點號,如頓號、逗號、分號、冒號等;及句末點號,如句號、問號、驚嘆號等。
句號、逗號與頓號
句號U+3002 IDEOGRAPHIC FULL STOP [。]、逗號U+FF0C FULLWIDTH COMMA [,]以及頓號U+3001 IDEOGRAPHIC COMMA [、]。句號表示語句結束、逗點表示語氣停頓、頓號使用於並列連用、表示次序的字詞之間。
冒號與分號
冒號U+FF1A FULLWIDTH COLON [:]、分號U+FF1B FULLWIDTH SEMICOLON [;]。冒號表示引述語句開始;分號用於語句間,表示意義轉折。
驚嘆號與問號
驚嘆號U+FF01 FULLWIDTH EXCLAMATION MARK [!]與問號U+FF1F FULLWIDTH QUESTION MARK [?]。驚嘆號及問號用於句末,前者表示驚訝,後者表示質疑。
標號相對於點號,有標示詞組或語句之特定性質的作用。包含引号、括号(夾注號)、破折号、刪節號(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
引號
引號用於強調字詞,或作為引用話語、文獻的起訖邊界。引號中再次使用引號時,使用內引號。外引號與內引號有字形上的差異以便識別。引號屬於括注符號。
繁體中文採用先單、後雙的引號體例。單引號,包含開始單直角引號U+300C LEFT CORNER BRACKET [「]與結束單直角引號U+300D RIGHT CORNER BRACKET [」];雙引號,包含開始雙直角引號U+300E LEFT WHITE CORNER BRACKET [『]與結束雙直角引號U+300F RIGHT WHITE CORNER BRACKET [』]。
簡體中文採用先雙、後單的引號體例,彎引號用於橫排、直角引號用於直排。雙引號,包含開始雙彎引號U+201C LEFT DOUBLE QUOTATION MARK [“]、開始雙直角引號U+300E LEFT WHITE CORNER BRACKET [『]、結束雙彎引號U+2019 RIGHT SINGLE QUOTATION MARK [”]、結束雙直角引號U+300F RIGHT WHITE CORNER BRACKET [』];單引號,包含開始單彎引號U+2018 LEFT SINGLE QUOTATION MARK [‘]、開始單直角引號U+300C LEFT CORNER BRACKET [「]、結束單彎引號U+2019 RIGHT SINGLE QUOTATION MARK [’]、結束單直角引號U+300D RIGHT CORNER BRACKET [」]。
某些繁體中文出版物亦會採用先雙、後單的引號體例。
繁體中文也有使用彎引號者,但鮮少用於直排。
括號
括號用於行內注釋、說明。
台灣教育部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008年修訂版)稱括號為夾注號,分甲式及乙式,甲式為U+FF08 FULLWIDTH LEFT PARENTHESIS [(]與U+FF09 FULLWIDTH RIGHT PARENTHESIS [)],乙式則為一對各佔二個漢字空間的U+2014 EM DASH [—](或使用連續二個「——」)。括號屬於括注符號。
中國大陸《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的括號基本與上述一致,但將乙式括號視為破折號的一種形式。
其餘括號類則有:前方头括号U+3010 LEF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后方头括号U+3011 RIGH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前空心方头括号U+3016 LEF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后空心方头括号U+3017 RIGH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前六角括号U+3014 LEF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后六角括号U+3015 RIGH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前方括号U+FF3B FULLWIDTH LEFT SQUARE BRACKET [[]、后方括号U+FF3D FULLWIDTH RIGHT SQUARE BRACKET []]、前花括号U+FF5B FULLWIDTH LEFT CURLY BRACKET [{]、后花括号U+FF5D FULLWIDTH RIGHT CURLY BRACKET [}]。
破折號
破折號表示語氣或聲音的延續、語意的轉換或行文的補充。為佔二個漢字空間的U+2014 EM DASH [—](或使用連續二個「——」)。
刪節號/省略号
刪節號又作省略號,表示節略原文、語句未完或語氣的不連續。為佔二個漢字空間、包含六個省略點的U+2026 HORIZONTAL ELLIPSIS […](或使用連續二個「……」)。
着重號
着重號用於表示相應文本的強調、着重語氣或避免歧義。其形態為標注於文字底端或頂端(橫排多在下方〔底端〕、直排多在右側〔頂端〕)的圓形中黑點,可以為U+25CF BLACK CIRCLE [●]或U+2022 BULLET [•]。
台灣教育部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008年修訂版)中未收錄此符號,但仍可見於部分繁體中文出版品。
連接號
連接號用於連結時空之起訖或數量之多寡,还可以用于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的标号,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号码的连接,阿拉伯数字表示日期時年月日的區隔,复合名词中的连接,以及羅馬拼音、外来语内部的分合等等。
根据台灣教育部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連接號分為甲式及乙式,甲式為U+2013 EN DASH [–]、乙式為U+FF5E FULLWIDTH TILDE [~]或U+007E TILDE [~]。
根据中国大陸的《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4—2011),连接号的形式有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三种。
《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4—2011)中没有指定这三个符号的码位,但是基本上可以推断一字线是U+2014 EM DASH [—],浪纹线是U+FF5E FULLWIDTH TILDE [~]。但是对于「短横线」,该标准5.1.6節规定「横短线比汉字『一』略短,占半个字位置」,因此可以是U+2013 EN DASH [–]。这些连接号的实际长短根据所用处理系统和使用字體会有区别。
間隔號
間隔號為U+00B7 MIDDLE DOT [·]。用於書名號乙式(雙書名號)分隔篇、章、卷,以及外國人名中文譯名、少數民族音譯名,分隔姓名使用。
间隔号为中文标点,当外语姓名包含西文首字母缩写作为单节时,原则上西文字母后面应该使用西文句点,如「比尔·盖茨」「B. 盖茨」。
間隔號在繁、簡中文間的用法有所不同,原則上繁體中文無論直排或橫排,都佔用一個漢字的大小;簡體中文用於分隔日期(如9·11)等情況時,可用半個漢字的大小。
過去因大五碼未有詳細的語意定義,所以時有混用U+FF0E FULLWIDTH FULL STOP [.]、U+2027 HYPHENATION POINT [‧]、U+2022 BULLET [•]等字元作為間隔號的例子,建議使用U+00B7 MIDDLE DOT [·]。而U+30FB KATAKANA MIDDLE DOT [・]來自日文JIS編碼,並非中文編碼,不建議使用。
書名號
書名號用於標示書名、篇名、歌曲名、影劇名、文件名、字畫名等各種作品名稱。
根据台灣教育部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008年修訂版),書名號分為甲式及乙式,甲式為波浪底線U+FE4F WAVY LOW LINE [﹏],標注在相應文本底端,二個作品名稱相鄰時,甲式書名號間須在視覺上分離予以辨別。乙式有雙書名號U+300A LEFT DOUBLE ANGLE BRACKET [《]與U+300B RIGHT DOUBLE ANGLE BRACKET [》]、單書名號U+3008 LEFT ANGLE BRACKET [〈]與U+3009 RIGHT ANGLE BRACKET [〉],前者用於標示書名號、後者用於標示篇名。
根据中国大陸的《标点符号用法》 (GB/T 15834—2011),无论书名、篇章名都应该使用双书名号[《》],只有在书名号中还需要书名号时,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而甲式書名號(波浪底線)僅用於古籍。
書名號乙式屬於括注符號。
甲式書名號已甚少出現於現代的出版品,但仍可見於教科書或古籍的標示。
專名號
專名號為U+FF3F FULLWIDTH LOW LINE [_],標示於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等——底端之符號。
在二個專有名詞相鄰時,專名號間須在視覺上分離予以辨別。
同甲式書名號,專名號已甚少出現於現代書籍,但仍可見於教科書或古籍的標示。
分隔號
分隔號為U+002F SOLIDUS [/]、U+FF0F FULLWIDTH SOLIDUS [/],用於標示詩的分行、音節節拍及相關文字的分隔。
台灣教育部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008年修訂版)中未收錄此符號,但繁體中文出版品中多有使用,其中包含教科書。
標點符號的字形及用法請見節及附錄A 。繁、簡中文的標點符號在字形上未有顯著差異,二者間的區別主要係符號的尺寸與字面分布。
繁體中文標點多位於字面正中,部分標號在直、橫排中使用不同的方向以準確地標注文字;簡體中文標點多位於受注文字的末端、字面始端,部分標號在直、橫排中除了使用不同的方向外,亦有需要因文字書寫方向替換符號形式的需求,如引號(橫排使用彎引號,直排使用直角引號)。
點號,包括:頓號、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問號、驚嘆號等,佔一個漢字的大小,直、橫排方向一致。繁體中文排版位於字面正中;簡體中文排版則位受注文字末端、字面始端偏頂端或底端一側(橫排時位字面左下角,直排時位字面右上角)。
括注符號,包括:引號、括號、書名號及篇名號(乙式)等,位受注文本的二側,佔一個漢字的大小、依文字書寫方向使用相應的標注方向。其中,引號在繁、簡中文分別採用不同的形式,繁體中文排版多使用先單、後雙(依此類推)的配對形式; 簡體中文排版則使用先雙、後單(依此類推)的配對形式,並依文字書寫方向採用相應的符號(橫排使用彎引號,直排使用直角引號)。
包括:刪節號、破折號等標號,位字面正中,佔二個漢字的空間,並不得以適配分行之由斷開或拆至二行,依文字書寫方向使用相應的標注方向。
連接號位字面正中,佔一個漢字的大小,其中,甲式連接號在橫排時,符號的直線長度應稍小於漢字「一」以避免歧義,依文字書寫方向使用相應的標注方向。
間隔號位於字面正中,佔一個漢字的大小,直、橫排方向一致。為了節省排版空間、使詞組或數字較緊湊地排列,可以使用半個漢字大小的間隔號。
標注於行間的標號需以不影響上下行文字為原則進行配置。包括:專名號、甲式書名號等二個符號,位受注文字底端(橫排位文字下方、直排位文字左側);着重號橫排時位受注文字底端(下方)、直排時位在受注文字頂端(右側)。
分隔號位字面正中,簡體中文排版時佔半個漢字的大小;繁體中文通行地區未有相關的規定,但多數出版品多使用一個漢字的大小。
科技文獻中的「句號」多使用U+FF0E FULLWIDTH FULL STOP [.]替代U+3002 IDEOGRAPHIC FULL STOP [。],以避免同拉丁字母「o」或數字「0」混淆。
在繁體中文的古籍、科技文獻、科學類教科書或常引西文的書籍中,亦可見使用位受注文字末端、字面始端的點號(頓號、逗號、句號),類似簡體中文或日文標點符號,以保持中、西文標點體例一致。
為了保持閱讀順暢、體例一致,多數標點符號的位置有其限制,通常一個標點符號依其性質,禁止出現在一行之首或之末。這項規則自活字排版時代開始通行。在中國大陸,《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規定了簡體中文標點在行間的位置;繁體中文通行地區雖未有相應的規範,但多數出版品皆以此處所述規則對標點符號進行配置。
在繁體中文裡,並未嚴格禁止標點符號出現於行首,於活字排版時代,完全不處理標點禁則的出版品也相當多見。
繁體中文出版品中,報紙、雜誌多採分欄式排版,此時由於一行字數較少,也有完全不使用行首行尾禁則的作法。
排版時,若不希望標點符號出現於行頭時,僅能由前行取末字至下一行,前行多出來的空間採平均排列的方式處理。但若遇連續標點符號,如[。』」]等狀況,可能取一字會造成前行字距過大,這時則採寬鬆處理,允許標點出現於行頭,以避免字距過鬆造成體例不良。
包括:點號(頓號、逗號、句號、冒號、分號、驚嘆號、問號)、結束引號、結束括號、結束乙式書名號(篇名號)、刪節號、連接號、間隔號等符號,不得出現於一行之首。
包括:開始引號等、開始括號、開始單雙書名號等符號,不得出現於一行之尾。
以下標點符號佔用二個漢字的空間,在行間應為一體,視作一個字元存在,不得以適配分行之由拆至二行。
乙式括號與破折號
乙式括號與破折號為佔二個漢字空間的U+2014 EM DASH [—](或使用連續二個「——」)。
刪節號/省略号
刪節號/省略號為佔二個漢字空間、包含六個省略點的U+2026 HORIZONTAL ELLIPSIS […](或使用連續二個「……]」)。
《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5.1.5節还规定,两个省略号连用时,占四个漢字位置并须单独占一行。
中文的標點符號多佔一個(或以上)漢字的空間,使其在字間易於識別、適合配置及排版。然而,在標點前後不為文字時,標點的空白空間將顯突兀。對標點符號的空餘空間進行擠壓,可使文字體裁更加緊湊、易讀。
標點符號的擠壓通常分為二種——其一,標點符號連續出現時,對符號間相鄰的空隙進行調整;另一種則是符號出現於行首或行尾時,調整該符號字面位置,縮減行首或行尾的空隙。
在開始括注符號、結束括注符號、頓號、逗號、句號及間隔號等連續排列時,以下的空隙調整規則得以使文字體裁更加緊湊、易讀。
標點符號出現在一行之首或之末時,以下的空隙調整規則得以使文字體裁更加緊湊、易讀。
絕多數的中文出版品沒有懸掛行尾點號的慣例。參考日文排版的做法,點號懸掛是行首標點禁則處理方式的延伸,可以避免文字及點號在前後行的移動,甚而導致前行字距不一的問題。
通常,適合行尾懸掛的點號有頓號、逗號及句號三者。簡體中文排版中,其餘點號因其字面分布偏向受注文字一側、字面始端,亦可進行行尾懸掛配置。
若點號(頓號、逗號或句號)將出現於一行之首,可將其置於前一行的行尾端、突出版心。
然而,由於繁體中文的點號位於字面正中,若在橫排時使用行尾懸掛,體例可能顯得突兀、不良。故橫排時,繁體中文不做行尾懸掛配置;但可用於直排。
連續多個標點符號的情況下,不作行尾點號懸掛的配置。
中文排版中,漢字與拉丁字母、希臘字母或阿拉伯數字等西文混排的狀況經常出現,以下列舉部分範例。
項目符號與標題編號、單位符號、元素符號、數學符號等也多有西文,由此可知,日常使用上中、西文的混排非常常見。
若無特別提示,本文使用之「阿拉伯數字」皆指西方語言或歐洲形式的印度-阿拉伯數字。
過去,因計算機排版技術不甚精良,多使用「全形ASCII字元」以達整齊等視覺排版效果。現今在文本儲存時,應避免使用該區段之拉丁字母及數字字元,交由排版引擎處理比例字體、等寬字體等顯示需求。
中西混排中,由于正文是中文,原则上应该使用中文标点,遵守中文标点的习惯用法。但是,科学技术中文图书,如果涉及公式较多,句号可以统一使用西文句号U+002E FULL STOP [.],省略号使用英文的三点省略号;中文版西文语法教材之类的图书,西文例句较多且多与中文混排时,句号可以统一使用西文句号[.]。
橫排時,西文使用比例字體;阿拉伯數字則常用比例字體或等寬字體。原則上,漢字與西文字母、數字間使用四分之一個漢字寬的字距或空白。但西文出現在行頭或行尾時,則毋須加入空白。
或可使用西文詞間空格(U+0020 SPACE [ ],其寬度隨不同字體有所變化)。
直排時,西文與阿拉伯數字的配置有以下三種方法:
直排時多使用漢字數字,然而近年使用西文數字的情況漸有增長,縱中橫排亦頗為常見。
橫排中混排的西文、阿拉伯數字,及直排中將文字採順時針旋轉90度配置的西文、阿拉伯數字,其配置方式如下:
以下情況例外:
由於漢字各字等寬的性質,無論在直排或橫排的情況下,除了行齊頭尾對齊外,亦求各行間的各個漢字能夠縱橫對齊。若遇西文或阿拉伯數字採用比例字體,便難以滿足這項原則,處理方式如下:
縱橫對齊多使用於繁體中文排版,簡體中文較為少見。
行间注是标注于字词旁侧的小字号补充文本。行间注的注文通常位于行间,与其所标注的基文对齐,因這一性質而又名為行間注。行间注在中文排版里的用途主要为标音与释义。
行间注最常见的用途係為漢字標注讀音。汉字标音针对的是汉语初学者,包括母语为汉语的幼儿以及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士,因此对个别字标音的情况较少,多为全文标音。常规排版中没有行间注标音的习惯,对生僻字也几乎从不标音,即便标音也只是用行内括号注。
中文的标音方案有注音符号与羅馬拼音两大类:
注音符号
國語注音符號及台灣方言音符號(以下統稱注音或注音符號)標音系統多用於台灣,其他地區僅見於特定的辭典或教科書中。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注音符號標注於相應漢字(基文)的右側,例外情況非常少見。
羅馬拼音
使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是中国大陆推行的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话)标音与拉丁转写方案,汉语拼音的全文标音也是中国大陆现代最常见的行间注用例。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等各种汉语方言的拉丁字母标音方案也有与汉语拼音情况类似的行间注用例。
因拉丁字母的特质,此类标音文本仅横排。针对幼儿母语者的文本以单字作为基文进行标音。针对二语学习者的文本除偶有与前者一致的格式外,大多分词连写,以词作为基文进行标音,基文之间如西文书写般用空格隔开,并且注文有句首大写、专名首字母大写等格式以及与正文对应的标点符号,自成一体。汉语拼音早期印刷品的格式较为多变,一致性不强。大体上,单字标音与分词连写标音都常见,不作详细描述。
中外文對照
為外來語、首字母縮略詞標注其中譯,或對翻譯名詞標注其原文,多見於專有名詞、作品名及譯後概念較難傳達的詞彙。常见于译作,尤以轻小说為主。
行間批語
行間批語是為一段文本片段或單個詞彙標注解釋的排版方式,因共存於正文文本,顯示於其行間而得名。行間批語較眉批、腳注等注釋方法更具緊湊、依附性,多見於如《紅樓夢》早期抄本的脂硯齋批語等古籍。
直排時,注音符號或羅馬拼音、中外文對照常位於受注基文(漢字)右側,行間批語則多位於基文片段左側;橫排時,注音符號可置於受注基文(漢字)的上方及右側,但多見於右側,而羅馬拼音及中外文對照上下皆可,行間批語則位於基文片段的後方。
注音符号等宽且每个汉字标音的注音符号字数不超过三个,较为可控;而拉丁字母非等宽,拼式长短不一,且相邻拼式相连时应当有词间空格隔开。两类标音行間注的排版差异较大。
拼注音共同標注是一種可行的作法,能同時為僅熟悉單一標音系統的二種讀者提供漢字標音,並作為學習、査詢另一種系統拼寫的有效方式。一般情況下,「拼注音共同標注」的注音符號位漢字右側,橫排時羅馬拼音位漢字下方,直排時位漢字左側。
根據台灣教育部制訂的《國語注音符號手冊》,將注音符號標注於漢字上方(橫式注音)及右方(直式注音)的二種排版格式皆屬官方標準,但在現今的教科書或其他印刷品中,將注音標注於漢字上方的格式非常罕見,一般大眾也不易接受,因此,無論在直排或橫排中,將注音符號標注在漢字右方都是較佳的作法。
為漢字標注注音時,注文(注音及其調號)尺寸原則上不大於其受注漢字(基文)。注文位基字上方時的寬度或位基字右方時的高度,原則上不應超過基字之寬高。
當注音標注於基字右側時,原則上佔用文字尺寸一半的空間。該空間包含字音與調號,無調號的注音(如國語陰平調)所佔的注文空間與包含調號者一致。
文字直排、注音置於基字右側時,段落通常需要基字尺寸1.5倍以上的行距,注文應標注於此行距間,設計版心時須先取適當行距値。段落行距在基字尺寸1.5倍以上時,行距値不應受注音標注與否的影響。
文字橫排、注音置於基字右側時,段落間的漢字皆須預留基字尺寸一半以上的字距,每字皆然,注文應標注於此字距間。在縱橫對齊的原則下,未標注注文的文字(如標點符號、西文詞組、首行縮進的字數等)也會預留相同的空間。
原則上,注文中各個符號(注音及調號)的尺寸為基字的25%。直排注音時,注文整體垂直向基字置中對齊;橫排注音時,注文整體水平向基字置中對齊。
所用字體中,平上去入聲(ˊˇˋ˪˫ㆴㆵㆶㆷ)及輕聲(˙)等調號皆應與漢字尺寸一致,方適用以上比例。
直排注音時,輕聲符寬度不變,高度為基字的10%;橫排注音時,輕聲符的高度不變,寬度為基字的10%。
為字號較大的段落(如標題)標注注音時,可視情況調整注音符號的比例與大小。
平上去等調號標注於字音最後一個符號外側右上方。直式注音向上回返半個符號空間;橫式注音向右突出半個符號空間。
入聲調號標注於字音整體外側右下方。
國語輕聲調號標於字音前方。直排注音的輕聲符寬度不變,高度為基字的10%;橫排注音的輕聲符的高度不變,寬度為基字的10%。
「聲母」「介音」「韻母」等單個符號自成音節的拼式中,字音位基字右側中間偏下處,調號則依上述「注音符號的聲調號位置」規則標注於字音旁側。
「聲母-介音」「聲母-韻母」「介音-韻母」等音節中包含二個符號的拼式中,字音位基字右側中間偏下處,調號則依上述「注音符號的聲調號位置」規則標注於字音旁側。
包含「聲母-介音-韻母」三個符號的音節拼式中,若調號為輕聲,則字音位基字右側下方,輕聲符號位基字右側上方;拼注其餘調號時,字音則位基字右側中間偏下處,並依上述「注音符號的聲調號位置」規則標注調號於字音旁側。
如同標點禁則,直式注音在橫排文本中應注意其緊隨漢字的原則,注音標音不得單獨出現在行首,而需永遠緊隨其標注的漢字右側。
下文描述两类典型用例之间的差异。
對現代標準漢語的特殊語音現象——兒化,注音符號受制於其標注單個漢字的局限,難以準確表達兒化音節的連續性及韻母變音,需要在正文或附注中額外說明;羅馬拼音則可有效標注此現象。
由於合文「多音節」的特殊性,使用行間注的方式標音可能導致文本排版效果不佳,應改在附注、括號內或於正文中說明其讀音。目前合文已少見於現代中文書寫系統。
中外文對照的排版方式與羅馬拼音標音類似,多位於受注文本片段頂端——直排時位基文右側,橫排時位基文上方。
為了保證詞彙的整體性,在注文總長與其基文的長度不一時,需要調整相互間的對齊關係,以求體例清晰並避免誤會。
行間批語的格式多變且內容長度不一,通常位於受注的文本片段底端——直排時位基文左側,橫排時位基文下方。為與正文區隔,有時以不同於正文文字的顏色來顯示。
行間批語可用於解釋一段長文本的整體語境。這種情況下,由於沒有明確的基文,其注文常自一個合適的錨點位置展開並向後延伸,長度不拘,時可超過一行。
為使不同的文本形成意義上的區隔、構成段落,呈現上,會使用斷行以標示一個段落的起始,同時也會在段落首行加上空白進行縮排,原則上以文本的漢字大小作為縮排單位,主要呈現方法如下。
中文出版品上,段首縮排以兩個漢字的空間為標準。若遇到雜誌等多欄排版的情況,每欄字數較少時,視覺上縮排兩字將顯突兀,時有改用縮排一字的做法。
原則上,在中文書籍排版中各段落間不使用間距,前段落末行、後段落首行與段落內行距一致。若段落間加入空白行,則表示一節的結束。但段落首行不縮排時所加入的段落間距則與傳統排版有所差異,不適合加入空行做節的區分,避免過多的留空造成體裁不良。
除縮排外,也有首行不縮排、次行起至末行縮排的狀況,稱為凸排。例如劇本中的對白,首行以人名開頭不縮排,第二行起縮排。編號列表、問答、法律條文等也使用此種方式處理。雖稱為凸排,但首行開始處不超過版心所設定的範圍。
凸排時,次行起縮排通常為固定量的空白,例如人名三字加冒號共四字,凡遇對話時次行皆縮排四個全型空白。遇人名少於三字時,則於姓與名間加入空白,以保持體例一致。
段落縮排係指將版心(單欄排版時)以及欄的範圍(多欄排版時)由行頭側以指定的量,將文字開始位置向后移動的處理。此種縮排方式多應用於段落內或段落間引用文章、詩詞及標題等。
一般而言以縮排處理的段落,文字尺寸與內文相同。有時會調整字體,與內文做出差異。或/及於前後段落間加入段落間距,使該段落與內文段落差異更為明顯。加入間距所佔空間應為內文行的整數倍。
對齊係指使段落間各行文字實際配置位置能夠與預設的文字配置位置符合。有著以下作法。
行內文字原則上緊貼配置,文字列的中央與行的中央對齊排列,未滿一行時,該行文字列對行頭與行尾的空白量均等。
行內文字原則上緊貼配置,文字列開頭與行首位置對齊,未滿一行時,該行末字至行尾使用空白。
行內文字原則上緊貼配置,文字列末尾與行尾位置對齊,未滿一行時,該行首字至行首使用空白。
行內文字原則上緊貼配置,文字列開頭與行頭位置對齊、文字列末尾與行尾位置對齊,未滿一行時,空白平均置於該行各字間。
均等排列多見於以下兩種狀況:
中文排版傳統上有著「孤字不成行、孤行不成頁」的規則。實際原則如下:
若段落末行僅有一個漢字,或一個漢字加上標點符號,即為孤字。孤字可以以下方法處理,使段落末行能有兩個漢字以上:
孤字之定義近似於拉丁文字排版中orphan的概念,可參考《拉丁文字排版與分頁需求》5.2節,其定義也隨排版者有所不同。
若頁面中第一行為前一頁最後一個段落的末行,即為孤行。孤行可以以下方法處理:
孤行之定義近似於拉丁文字排版中widow的概念,可參考《拉丁文字排版與分頁需求》5.1節。
孤字孤行有著程度差異,如:
以上狀況是否需進行處理,各排版者有不同的標準。其中a.與b. 對體裁的影響較為嚴重,c.次之,d.與e.之處理則較少見。
標題依照排版處理方式,可分為以下三種:
雜誌因為排版需求,標題會使用相當多種多樣的方式處理,但書籍排版較為單純,故不將雜誌使用的標題配置方式列於本文件之中。
全頁為書籍中需要大幅區分時使用,為了標題而使用一整頁,背面為空白。有時還會有副標、摘句、作者名以及圖片、部分段落等元素配置其上。有時也有背面不為空白的使用方式。通常在書籍內文開始處,會以扉頁標注書名。
內文標題是以獨立一行呈現標題的作法。於標題後換行,直接接續本文。大標與中標等使用這種形式配置。
標題是為了區分內容而添加,依照階層構造,由上而下分別為扉頁、大標、中標、小標。
扉頁通常指一本書的蝴蝶頁,如果依照放標題順序,依序是:書名頁、章名頁、大標、中標、小標。
標題構造結構為何,依照書籍內容而定。有人認為標題層級不應該過多。
多欄排列時,有著將換行標題置於複數欄的配置方法。稱為「跨欄標題」。
同行標題為標題後接的文章不予換行,而以接續在標題後面繼續排列的形式呈現。同行標題主要利用於小標。此外,小標也會使用換行標題。
標題主要是為了呈現階層結構,所以需要以特別的表現體裁來顯示其階層。標題的表現體裁包含以下幾種方式:
也有採用將本文文字尺寸依照比例放大的方式,使用這方式時,以10%–20%上下,依階層放大為佳。
活版印刷使用作為標題的宋體字,其活字設計時都會因為供標題使用而字重偏重。但使用數位字體時由於是採內文字設計,放大字級後顯得過輕,幾乎都會加重字重為粗體。
使用黑體作為小標時,也都會加重字重,令標題凸顯。
下字時,下字的量一般使用版心設定文字尺寸的二倍漢字之長寬。大標、中標、小標下字量,由各排版者決定,無一定規則。
標題為了作出明確區分,而會使用於新頁面開始的方法,此時以以下原則處理:
書籍由封面作為第一頁開始,所以直排右翻書,由左頁開始(稱為左頁起),橫排左翻書,由右頁開始(稱為右頁起)。
單頁起、換頁處理時,前一頁的排版處理會是問題(最終頁的處理亦同),以以下原則處理:
同行標題主要用於小標,以下介紹幾個同行標題的配置範例。同行標題與之後接續內文的空白量,一般為版心設定文字尺寸的全形空白。此外,同行標題可以配置於頁末。
此時同行標題所占空間並非內文文字尺寸的整數倍,所以可調整與內文間的空白量,以避免內文文字無法縱橫對齊,或者無法齊行首、行尾。
名稱 | 字符 | 萬國碼 | 萬國碼 |
直排時 |
禁止出現 |
禁止出現 |
不可 |
說明 |
---|---|---|---|---|---|---|---|---|
句號 | 。 | 3002 | IDEOGRAPHIC FULL STOP | 否 | 是 | 否 | ||
. | FF0E | FULLWIDTH FULL STOP | 是 | 否 | ||||
逗號 | , | FF0C | FULLWIDTH COMMA | 否 | 是 | 否 | ||
頓號 | 、 | 3001 | IDEOGRAPHIC COMMA | 否 | 是 | 否 | ||
冒號 | : | FF1A | FULLWIDTH COLON | 否 | 是 | 否 | ||
分號 | ; | FF1B | FULLWIDTH SEMICOLON | 否 | 是 | 否 | ||
驚嘆號 | ! | FF01 | FULLWIDTH EXCLAMATION MARK | 否 | 是*1 | 否 | 三驚嘆號疊用時應佔二個漢字大小 | |
‼ | 203C | 否 | 是 | 否 | 佔一個漢字大小 | |||
問號 | ? | FF1F | FULLWIDTH QUESTION MARK | 否 | 是*1 | 否 | 三問號疊用時應佔二個漢字大小 | |
⁇ | 2047 | DOUBLE QUESTION MARK | 否 | 是*1 | 否 | 佔一個漢字大小 | ||
引號 | 「 | 300C | LEFT CORNER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主要用於繁體 | |
」 | 300D | RIGHT CORNER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 | 300E | LEFT WHITE CORNER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300F | RIGHT WHITE CORNER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 | 201C | LEFT DOUBLE QUOTATION MARK | 是*2 | 否 | 是 | 佔一個漢字大小,主要用於簡體 | ||
” | 201D | RIGHT DOUBLE QUOTATION MARK | 是*2 | 是 | 否 | |||
‘ | 2018 | LEFT SINGLE QUOTATION MARK | 是*2 | 否 | 是 | |||
’ | 2019 | RIGHT SINGLE QUOTATION MARK | 是*2 | 是 | 否 | |||
括號 | ( | FF08 | FULLWIDTH LEFT PARENTHESIS | 是 | 否 | 是 | ||
) | FF09 | FULLWIDTH RIGHT PARENTHESIS | 是 | 是 | 否 | |||
破折號 | —— | 2014 | EM DASH | 是 | 否 | 否 | 是*3 | 佔二個漢字大小,呈一直線、中間不斷開 |
書名號 | 《 | 300B | LEFT DOUBLE ANGLE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300B | RIGHT DOUBLE ANGLE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 | 3009 | LEFT ANGLE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3009 | RIGHT ANGLE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刪節號/省略號 | …… | 2026 | HORIZONTAL ELLIPSIS | 是 | 否 | 否 | 是*3 | 佔二個漢字大小,應將省略點置於字面中央 |
連接號 | ~ | FF5E | FULLWIDTH TILDE | 是 | 是*1 | 否 | ||
- | 002D | HYPHEN-MINUS | 是 | 是*1 | 否 | |||
– | 2013 | EN DASH | 是 | 是*1 | 否 | |||
— | 2014 | EM DASH | 是 | 是*1 | 否 | |||
間隔號 | · | 00B7 | MIDDLE DOT | 否 | 是*1 | 否 | 佔一個漢字大小,可視情況改用半個漢字大小 | |
‧ | 2027 | HYPHENATION POINT*4 | 否 | 是*1 | 否 | |||
分隔號 | / | 002F | SOLIDUS | 是 | 是 | 主要用於簡體 | ||
/ | FF0F | FULLWIDTH SOLIDUS | 否 | 是 | 否 | 主要用於繁體 | ||
括號類 | 【 | 3010 | LEF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3011 | RIGHT BLACK LENTICULAR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 | 3016 | LEF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3017 | RIGHT WHITE LENTICULAR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 | 3014 | LEF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3015 | RIGHT TORTOISE SHELL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 | FF3B | FULLWIDTH LEFT SQUARE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FF3D | FULLWIDTH RIGHT SQUARE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
{ | FF5B | FULLWIDTH LEFT CURLY BRACKET | 是 | 否 | 是 | |||
} | FF5D | FULLWIDTH RIGHT CURLY BRACKET | 是 | 是 | 否 |
詞彙 | 漢語拼音 | 英語 |
阿拉伯數字 | Ālābó shùzì | European numerals |
版心 | bǎnxīn | type area |
半形/半角 | bànxíng/bànjiǎo | half-width |
標點符號 | biāodiǎn fúhào | punctuation marks |
標點符號擠壓 | biāodiǎn fúhào jǐyā | compression rules for consecutive punctuation marks |
標號 | biāohào | indication punctuation marks |
標音 | biāoyīn | phonetic annotation |
比例字體 | bǐlì zìti | proportional fonts |
出血 | chūxiě | bleed |
大五碼 | Dàwǔmǎ | Big 5 |
地/地腳 | dì/dìjiǎo | foot/bottom margin |
點 | diǎn | point (pt) |
點號 | diǎnhào | pause or stop punctuation marks |
底端 | dǐduān | foot side |
頂端 | dǐngduān | head side |
逗號 | dòuhào | comma |
段落 | duànlùo | paragraph |
對齊方式 | duìqí fāngshì | alignment |
頓號 | dùnhào | slight-pause comma |
兒化音 | érhuàyīn | rhotacization of syllable finals |
仿宋體 | fǎngsòngtǐ | Imitation Song (Fangsong) |
繁體中文 | fántǐ Zhōngwén | Traditional Chinese |
分詞連寫 | fēncí liánxiě | words as the base units |
分隔號 | fēngéhào | solidus |
分號 | fēnhào | semicolon |
分字連寫 | fēnzì liánxiě | characters as the base units |
符號分離禁則 | fúhào fēnlí jìnzé | prohibition rules for unbreakable characters |
括號 | guāhào | parenthesis |
括注符號 | guāzhù fúhào | brackets |
孤行 | gūháng | widows |
國標碼 | guóbiāomǎ | GB 18030-2005 |
行 | háng | line |
行高 | hánggāo | line-height |
行間批語 | hángjiān pīyǔ | interlinear comments |
行間注 | hángjiānzhù | interlinear annotations |
行首行尾禁則 | hángshǒu hángwěi jìnzé | prohibition rules for line start/end |
行尾點號懸掛 | hángwěi diǎnhào xuánguà | hanging punctuation marks for line end |
漢語拼音 | Hànyǔ pīnyīn | Hanyu Pinyin |
漢字 | Hànzì | Chinese characters (Han characters/Hanzi) |
黑體 | hēitǐ | Heiti |
橫排 | héngpái | horizontal writing mode |
合文 | héwén | ligature |
活字排版 | huózì páibǎn | letterpress printing |
間隔號 | jiàngéhào | interpunct |
簡體中文 | jiǎntǐ Zhōngwén | Simplified Chinese |
結束括注符號 | jiéshù guāzhù fúhào | closing bracket(s) |
介音 | jièyīn | medial |
驚嘆號 | jīngtànhào | exclamation marks |
基文 | jīwén | base text |
句號 | jùhào | period |
句末點號 | jùmò diǎnhào | post-sentence pause punctuation marks |
句中點號 | jùzhōng diǎnhào | inter-sentence pause punctuation marks |
開始括注符號 | kāishǐ guāzhù fúhào | opening bracket(s) |
楷體 | kǎitǐ | Kai |
拉丁字母 | lādīng zìmǔ | Latin letters |
欄 | lán | column |
欄間距 | lán jiānjù | column gap |
連接號 | liánjiēhào | dash |
羅馬拼音 | luómā pīnyīn | Romanization |
冒號 | màohào | colon |
密排 | mìpái | seamless arrangement |
末端 | mòduān | end point |
破折號 | pòzhéhào | long dash |
輕聲 | qīngshēng | neutral tone |
齊頭尾對齊 | qítóuwěi duìqí | justified alignment |
全形/全角 | quánxíng/quánjiao | full-width |
入聲 | rùshēng | checked tone |
刪節號/省略號 | shānjiéhào/shěnglüèhào | ellipsis |
聲調 | shēngdiào | tone |
聲母 | shēngmǔ | initial |
始端 | shǐduān | starting point |
書名號 | shūmínghào | title mark |
疏排 | shūpái | distributed arrangement |
宋體(明體/明朝體) | Sòngtǐ (Míngtǐ/Míngcháotǐ) | Song |
天/天頭 | tiān/tiāntóu | head/top margin |
跳格 | tiàogé | tab |
彎引號 | wān-yǐnhào | curve quotation mark |
萬國碼 | wànguómǎ | Unicode |
文本 | wénběn | text |
問號 | wènhào | question mark |
文字設計/字體排印 | wénzìshèjì/zìtǐpáiyìn | typography |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 | xiàndài biāozhǔn Hànyǔ |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Mandarin) |
希臘字母 | xīlà zìmǔ | Greek letters |
西文 | xīwén | Western languages |
西文字母 | xīwén zìmǔ | Western alphabet |
以連字符斷行 | yǐ liánzìfú duànháng | hyphenation |
引號 | yǐnhào | quotation |
意音文字 | yìyīn wénzì | ideographs |
韻母 | yùnmŭ | final |
直角引號 | zhíjiǎo yǐnhào | corner quotation mark |
直排(豎排) | zhípái (shùpái) | vertical writing mode |
中外文對照 | Zhōng-wàiwén duìzhào | bilingual annotations |
中、西文混排處理 | Zhōng-xīwén hùnpái chùlǐ | Chinese and Western mixed text composition |
中日韓越意音文字 | Zhōng-Rì-Hán-Yuè yìyīn wénzì | CJKV Ideographs |
中文 | Zhōngwén | Chinese |
專名號 | zhuānmínghào | proper name mark |
著重號 | zhuózhònghào | emphasis dot |
注文 | zhùwén | annotation text |
注音符號 | zhùyīn fúhào | Zhuyin (Bopomofo) |
字幅 | zìfú | character advance |
字距 | zìjù | tracking |
字面 | zìmiàn | character face |
字體 | zìtǐ | typeface |
字型 | zìxíng | font |
字形 | zìxíng | glyph |
縱橫對齊 | zònghéng duìqí | grid alignment |
縱中橫排 | zòngzhōnghéngpái | horizonal-in-vertical setting |
感谢以下參與者对本文档的建议與补充(依字母及拼音順序排列):
欲了解最新的參與者信息,请参看GitHub贡献者列表。